文博讲坛 | 第三百六十三期:中国历史上的边疆防御形态及长城的历史意义
发布日期:2025-04-15 20:12 点击次数:179
文博讲坛 第三百六十三期
2025年3月28日,“文博讲坛”将推出第363期,题目为“中国历史上的边疆防御形态及长城的历史意义”,主讲人张文平。
长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,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、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,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。内蒙古境内分布有战国赵、战国燕、战国秦和秦代、汉代、辽代等多个王朝或政权修筑的长城,墙体长度占全国长城墙体总长度近三分之一。长城地带曾有对抗、碰撞,但更多时候是通过长城沿线的关口开展商贸交流,互通有无。随着历史的演进,长城地带的多种文化因素,最终都融入到了中华文明之中,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。
专家简介
展开剩余46%张文平,现任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,博士、研究馆员,兼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、边疆考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,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博士生导师。主持发掘的呼和浩特市武川坝顶北魏祭天遗址,入围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“2020 年中国考古新发现”和中国文物报、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“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”终评。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北部边疆历史地理考古,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,编写内蒙古历代长城调查报告7部,出版了《辉腾锡勒草原访古》《文物中的内蒙古》等通俗性读物。
时间与地点
时 间:
2025年3月28日上午9:30
地 点:
河北博物院南区第一报告厅
温馨提示
1.有意参加现场讲座的观众,请提前预约河北博物院门票,在活动开始前到达指定地点即可参加;
2.讲座开始后请遵守会场秩序,将手机调至静音或震动,不要大声喧哗和随意走动,谢谢您的配合!
来源:党群工作部
发布于:北京市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